( 2008/5/28 中時嚴選好文 )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在Pablo Picasso還沒出現前,Van Gogh就是藝術的代名詞。他顛沛流離,獻身殉道的一生,是古典藝術家完美的形象。Van Gogh生前只賣出ㄧ幅畫「在亞爾的紅葡萄園」(Red Vineyard at Arles),以一八九O年的4百法郎賣給一位女性畫家,該畫現存莫斯科普希金美術館。
Van Gogh一生賣畫收入只有4百法郎,生活全靠他的弟弟Theo接濟。去世後一百年,出現了Van Gogh的最高價,ㄧ九九O年在Christie,「嘉舍醫師畫像」(如下圖) 以約當於台幣 27 億 2250 萬拍出。
一九九O年後,十八年沒有創新高,一方面是當年日本泡沫經濟把價格衝得太瘋狂,另一方面也是Van Gogh大作幾乎都在美術館裡,流出在外的重量級作品少,不容易激動人心。
二OO七年底,Van Gogh有一件「麥田」在紐約Sotheby流拍,造成Sotheby股價暴跌。那一件「麥田」並沒有畫完,只是打著Van Gogh死前兩周遺作,據報導現場有人喊價到台幣 8 億,未能達到底價台幣 10 億而流拍。新聞指稱,因為Sotheby有對此件作品的提供者做成交保證,Sotheby在拍賣會後以台幣 9 億私下覓得買主售出。
Vincent van Gogh Portrait of Dr. Gachet 1890
從早期「食薯者」(如下圖) 開始,Van Gogh就顯出他非凡的洞察力,雖然自我風格還不夠明顯,留有較多學習前輩的痕跡,但Van Gogh對窮苦階層情感的投入,使這件人道主義作品熠熠生輝。
Van Gogh曾在自己極窮困的情況下,施捨食物給比他更窮困的人。有餘裕時的行善是個好人;沒有餘裕時的行善是非常困難的聖人行為。Van Gogh曾說「藝術家必須有一顆溫暖的心。好的作品相當於高尚的行為」,Van Gogh顯然有意強調創作與良知的關係,這也成為筆者思考的問題之ㄧ:是否可以說第一流的作品均來自高尚的心靈?是否可能有喪盡天良的人創作出第一流作品?此處只考慮第一流作品,二流作品沒有這麼多心靈要求。
「良知」與「道德」有所不同,「道德」是社會後天規範,「良知」接近於先天的「不慮而知者」的「人的條件」或「成為人的理由」。
藝術家可以建立自己的道德,也許他吃喝嫖賭,不符合一般社會道德,但他仍然可以是ㄧ位良知的人。Van Gogh的行為,在他那個年代,被歸為瘋子,曾被全村集體要求隔離,在百年後的現代,Van Gogh卻已普遍被承認為聖潔者。
「我想強調,這些在燈下吃馬鈴薯的人,就是用他們這雙伸向盤子的手挖掘土地的。這幅作品談的是體力勞動,以及他們怎樣老老實實地掙得自己的食物。」Van Gogh在給弟弟Theo的信中如此解釋「食薯者」。
Vincent van Gogh The Potato Eaters 1885
Van Gogh創作有一系列不斷演變的自畫像,從一八八六年起共有卅五幅,下圖為一八八七年的自畫像。Van Gogh獨門的水波紋長條,表達出人物情緒的躁動不安,紅色的頭髮、耳朵、鬍子、部分眼睛,更加強了精神上接近瘋狂的感受。
Van Gogh被稱為「後印象派」的畫家,他與「印象派」或「新印象派」很大的不同是,新印象派 Georges Seurat (1859-1891) 的點描法是不帶個人個性、科學分析的結果;Van Gogh的點描法,或把點拉成長條狀,是無視於現實,極度個人化的表現方式。從這個觀點看,Van Gogh也可說是表現主義的先驅。
Vincent van Gogh Self Portrait 1887
Van Gogh說「當我對宗教感到饑渴時,我就出門畫星星。」,如下圖「星夜」。Van Gogh的天空,彷彿一切都在高速地旋轉,黃色的星星、月亮全都像太陽,全都快要爆炸了。即使是宗教,也無法撫慰Van Gogh的心靈。
Vincent van Gogh Starry Night 1889
「並不存在沒有黃與橘的藍。」Van Gogh對顏色的看法,應是源自於法國南方普羅旺斯的視覺經驗。天空蔚藍,陽光飽滿,色彩飽和度極高的普羅旺斯,很容易令人感到激動興奮,一切都好像要燃燒起來。
下圖「麥田群鴉」,在藍、黃、橘紅三個主色調之間,飄浮著不祥的黑色鴉群,天空藍中帶黑,死亡的時刻ㄧ步一步地逼近。
「悲傷才是永恆的」( 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 Van Gogh自殺後在弟弟Theo懷中吐出的遺言。六個月後,弟弟Theo也因哀傷過度去世。人生一世,所求者何?Van Gogh獻身給了藝術,弟弟Theo的一生則全為了哥哥。
Vincent van Gogh Wheat Field with Crows 1890
Van Gogh幾乎是最後一位在世時完全得不到肯定的歐美大藝術家,筆者覺得如果Van Gogh在世時能得到肯定,可能可以稍微撫慰Van Gogh的精神,大局改變不了,小地方應該能改善。
Van Gogh之後,由於資訊流通越來越快速,歐美大藝術家被埋沒的情況很少,多半在生前即負盛名。東方則因戰亂牽延,常玉 (1901-1966) 都還是死後才被發掘。「盛世收藏,亂世積糧」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錯。如果沒有戰亂,華人的盛世應該是要到來了。油畫與雕塑這兩門藝術,西方以深厚的歷史傳統遙遙領先東方,百位大師坐鎮西方美術史,使得跳樑小丑不易胡亂炒作;東方則正在形成歷史,亂象頻傳。筆者非常期待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東方與西方並駕齊驅,不是價格的並駕齊驅,而是美學價值的並駕齊驅。這有待誠懇、天才的藝術家持續努力。
ㄧ個文明的地方,應該要給一流東西一流價格,三流東西三流價格;如果給一流東西三流價格,三流東西卻給一流價格,顯然是對那個地區的ㄧ種羞辱。
For more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