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庭詩 (1916-2002),藝術史十五位大師之一,參見拙作「大律希音—-談談陳庭詩」,本篇欣賞的是陳庭詩的雕塑作品「迴聲」(如下圖),此作現藏台灣高雄市立美術館。
用雕塑來再現「迴聲」這種沒有形狀的概念,陳庭詩的創造力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兩道迴圈宛如聲波共鳴,又如聲波傳遞的漣漪,正交的尖矢指示著聲音的方向,「迴聲」迴盪在觀者的心中。
下方照片引自雄獅家庭美術館「陳庭詩」P151,陳庭詩參觀人體彩繪時留下的有趣畫面,拍攝者為陳庭詩的友人洪龍木。
Non-Commercial Use, Education and Analysis Only
Agree! His late work became weak. Someone said he got dementia(Alzheimer disease)
個人感想,供您參考
任何形式的等待,其實都是美的本身
美正一路陪著您,直到您發現美
Thank you. 希望等待的盡頭,不是一座空城。
搬遷工程實在耗費不少心力
簽到並打個招呼,跟您加油打氣ㄧ下!!
不知不覺也已經看了您的文章兩年多了
實在是非常感謝!!
故人來訪,非常開心!
您有使用 Facebook 嗎?如果真名不方便,假名也行,我在FB時光倒流了。
呵呵,剛剛也在思考這個問題,粗一點更有渾厚之感,尖刺的高音也造不了迴聲,低音卻可以。
[版主回覆03/06/2013 17:22:10]準確良好地使用材質,切中主題,是好作品的要件,小弟有幸在台中國美館展覽看過原作,原作比照片更震撼,是一件具有 "統治力" 的作品。
這作品只呈現兩道有形的迴圈,但我的腦海卻覺得有無形的迴圈圍著作品並無限向伸延似的……但覺得圈圈幼些會更好,因為粗讓人感覺比較疲軟,幼些會有聲音洪亮之感。
[版主回覆03/06/2013 10:41:39]"迴聲" 是繞樑三日的夢幻逸品呀。
如您所言,如果做細一點會往高音發展,但陳庭詩的本意應該不是 "高頻迴聲",他的主題就是 "迴聲" 本身,粗一點有粗一點的風韻。